社会职务/身份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百福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创始人 从艺经历
李想,1970年出生于河北省围场县。自幼跟随母亲学习手工刺绣。迷恋满绣的她同时也很有天赋学了两年,她的作品就被亲朋及邻居所认可。那时除了上学以外的所有时间都用来学习研究满族民间手工刺绣,这也是李想童年时最大的乐趣所在。 从小跟随母亲学习手工刺绣,练就一身绝技。自2008年以来获得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17项;市级4项。为了技能传承和发展自2013年至今针对想学习满绣的人员,实施技能培训,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在传承传统手艺文化的同时,又进行规模化生产、艺术创意、当代设计等,在文化经济的整体架构中迎来了传统手艺的产业新生。既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切实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也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运用科技手段创新发展民族和区域文化,使之在新时期焕发青春,增添活力。 技艺简介
满族民间手工刺绣,俗称“针绣”、“扎花”、“绣花”,最初主要流行于满族人聚居地。在雍正年间,木兰围场张家湾,有一户人家,丈夫叫凤桐。单说这凤桐的妻子姓李,名秋娘,原是苏州织造李煦的孙女,苏州出了名的苏绣高手。后因家境落魄,在流放途中被热河知府救下隐藏于木兰围场,之后将所学技艺传授于当地民女,李想的姥姥、当 时将传统满绣与苏绣相结合便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满族民间手工刺绣。它的技法通常以家织布为底衬,以象征八旗的红、黄、蓝、白四色为主调,各种彩色丝线,用一根细小的钢针参照图案上下穿刺,织绣出各种纹样,绣品包括服饰、日用品、喜庆节令等。绣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寓意深刻,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优秀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兰秋狝”系列图,是以木兰围场历史背景为题的作品,其中所表现的是,康乾盛世木兰围场的一派繁荣景象和丰富的地理生态环境。从设计到完成,充分表达了“满族民间手工刺绣”作为民族特色文化艺术品,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满族民间手工刺绣技艺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无论是对历史的诉说,还是对当今时代的发展,都会让所有游客真正能了解满族的文化风情,和历史背景。每一幅绣品,都是在向游客和观众讲述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每一幅作品所展现出的都是满族民间手工刺绣传承人的精髓所在。 “满族民间手工刺绣”在历史上它来源于生活,而当今我们又把这项技艺经过进一步的研发,让它的美更加绚丽多彩,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也是从生活用品走向社会艺术的一个全过程。 主要成果
2014年,作品《高歌》在国际贸易交易会上荣获三等奖;作品《锦绣江山》荣获“我们的价值观”三等奖,同年,还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荣誉称号;2016年,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妇女联合会和扶贫办公室以及就业服务局的评定下,她的公司被定为:“巧手创富扶贫开发创业就业实践基地”。被省扶贫办评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同时和天津工业大学签订校企合作成为外聘讲师。2005年,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2008年,荣获“二零零六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铜奖;2012年,在河北省开展的“我是快乐的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者”征文活动中获一等奖;2015年12月,由石家庄“善行使者”组织的2015公益慈善拍卖会上,捐赠的一幅作品《清明上河图》,最终以七千元的价格拍出,拍卖所得全部用于公益事业。 从艺感悟
每一幅绣品,完成时间与绣品的复杂程度、成品大小相关,但无论是小的手帕,还是挂在墙上的巨幅绣画,都是绣者一针一线完成的。我愿意在这一针一线间,奉献自己的青春与智慧,也愿让和我一样从心底喜爱这门手艺的人都来学习,将这份祖辈留下来的珍贵技艺传承下去。 人物评价
李想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奉献着青春与智慧,用一双勤劳的手传承着祖辈留下来的珍贵技艺,用一颗真挚的心帮助了他人,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家有良田百亩,不如薄技随身。 君有堆金积玉楼,我靠技艺度春秋。 黄金用尽穷途末,技艺伴我到白头。 --河北省文化厅尹处长评价 参考资料
满绣工艺师李想之木兰秋狝图系列
|